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2021久久久|国产精品精品久久久久久51吃瓜黑料网站|亚洲av午夜精品麻豆av亚洲国产成人美女久久久|91制片厂在线播放|麻豆精品久久久|麻豆成人在线视频|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|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|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毛毛|欧美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,中文字幕熟女网,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麻豆,日韩人妻中文字幕在线

關于我們
 
所在位置:首頁 > 關于我們 >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五項修煉 

      自幼我們就被教導把問題加以分解,把世界拆成片片段段來理解。這顯然能夠使復

雜的問題容易處理,但是無形中,我們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——全然失掉對“整體”的

連屬感,也不了解自身行動所帶來的一連串后果。于是,當我們想一窺全貌時,便努力

重整心中的片段,試圖拼湊所有的碎片。但是就如物理學家鮑姆(David Bohm)所說的,

這只是白費力氣;就像試著重新組合一面破鏡子的碎片,想要看清鏡中的真像。經過一

陣子努力,我們甚至干脆放棄一窺全貌的意圖。

    這本書所提出的構想與工具,就是要打破這個世界是由個別、不相關的力量所創(chuàng)造

的幻覺。奠基于此,才能建立不斷創(chuàng)新、進步的“學習型組織”;在其中,大家得以不

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,創(chuàng)造真心向往的結果,培養(yǎng)全新、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,全

力實現共同的抱負,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 學習,生命的泉源

 

    財星雜志(Fortune)曾經指出:“拋棄那些陳舊的領導觀念吧!九十年代最成功

的公司,將是那些建基于學習型組織的公司。”殼牌石油公司(Royal Dutch/Shell)

企畫主任德格(Arie DeGeus)說:“惟一持久的競爭優(yōu)勢,或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

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。”當世界更息息相關、復雜多變時,學習能力也更要增強,才能

適應變局。企業(yè)不能再只靠像福特(Henry Ford)、史隆(Alfred P.Sloan)或華生

(ThomasJ.Watson)那樣偉大的領導者一夫當關、運籌帷幄和指揮全局。未來真正出

色的企業(yè),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,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。

    學習型組織是可能的,因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學習者。我們不必教嬰孩學習,他們

生來就是出色的學習者——學習行走、說話,甚至自己處理一些事情。學習不僅是人類

的天性,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。你我或者都有過這種經驗: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

子;在這個團體中,一伙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,彼此信任、互補長短,為共

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,而創(chuàng)造出驚人的成果。我曾遇見許多在運動、表演藝術,或在企

業(yè)方面有過這一類團體經驗的人,其中有許多人說,他們往后一直希望生命中能再擁有

這樣的美好經驗。他們所體驗的,就是一種學習型組織的雛型。偉大的團體并不是從一

開始就成功,而是透過學習如何創(chuàng)造驚人成果所致。

    全球企業(yè)正在形成一個共同學習的社會。各行各業(yè)中由一家獨霸的局面,例如IBM、

柯達(Kodak)、寶鹼(Procter&Gamble)、全錄(Xerox)等已不復獨領風騷。特別

是在制造業(yè),新興企業(yè)成長茁壯的例子愈來愈多。美國與歐洲的公司師法日本公司、而

日本公司又師法韓國和歐洲的公司。同時意大利、澳洲、新加坡的公司現在都有很大的

改善,并且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力。

    使我們朝向學習型組織邁進的,還有其他更深層的社會動力,這種變化也是工業(yè)社

會演進的一部分。人類的工作觀因物質的豐足而逐漸改變,也就是從美國著名民意測驗

專家楊克洛維琪(DanielYankelovich)所稱的“工具性”工作觀(工作為達到目的之

手段),轉變?yōu)檩^“精神面”的工作觀(尋求工作的“內在價值”)。漢諾瓦保險公司

(HanoverInsurance)的總裁歐白恩(BillO’Brien)說:“我們祖父輩一個星期工

作六天所賺的錢,只相當于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工作兩天的所得。大家渴望建立比遮風避

雨及滿足物質需求層次更高的組織,而這種熱望將不竭止,直到理想實踐。”

    愈來愈多有這種想法的組織領導者(雖然仍是少數)開始意識到,他們的努力將是

這項深具意義的社會演進之一部分。頂尖的赫門米勒(Herman Miller)家具公司總裁

賽蒙(EdwardSimon)凱切直言:“為什么我們的工作不能變得更有意義?就我所見,

企業(yè)是惟一有機會從根本來改善這個世界不公平現象的團體。但是首先,我們必須去除

妨礙我們持續(xù)創(chuàng)造和學習的障礙。”

    或許大家現在才開始建立學習型組織最明顯的理由是,我們現在才了解這樣的組織

所必須具備的能力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我們都好像在黑暗中摸索,直到近來座清了發(fā)

展學習型組織的技術、知識和途徑,才稍露曙光。而精熟這幾項“修煉”,是創(chuàng)造學習

型組織、揮別傳統(tǒng)威權控制型組織的先決要件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   發(fā)明與創(chuàng)新

 

   1903年12月,一個清冷的早晨,在北卡羅萊納州小鷹鎮(zhèn),萊特兄弟發(fā)明了簡陋的飛

行器,證實了動力飛行是可能的。飛機就此發(fā)明了,但是再過三十年,我們才發(fā)展出服

務一般民眾的航空業(yè)。

    當一個新的構想在實驗室被證實可行的時候,工程師稱之為“發(fā)明”

(invention),而只有當它能夠以適當的規(guī)模和切合實際的成本,穩(wěn)定地加以重復生

產的時候,這個構想才成為一項“創(chuàng)新”(innovation)。有些創(chuàng)新,例如電話、數位

電腦、飛機等,都屬于“基礎創(chuàng)新”。它們影響深遠,有些創(chuàng)造出全新的產業(yè),有些使

既有的產業(yè)發(fā)生重大轉變。如果將此概念應用在組織的演化及變革上,那么我們可以說,

學習型組織已經被發(fā)明出來,但是還沒有達到創(chuàng)新的地步。

    在工程上,當一個構想從發(fā)明演變成創(chuàng)新,必定會經歷各種配合技術聚合的階段。

這些關鍵技術往往都是在個別的范疇中單獨發(fā)展出來,逐漸聚合、相輔相成,才使得在

實驗室中被證明行得通的構想,成為實用的創(chuàng)新。

    萊特兄弟證實動力飛行是可能的,但是引導它進入商業(yè)航空的是麥道(McDonnell

Douglas)公司。他們于1935年推出的DC—3,是第一架在經濟上滿足了商業(yè)航空、在科

學上證實了空氣動力理論的飛機。在這三十年中(這是典型的基礎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成熟所需時

間),無數的商用飛行實驗均失敗了。就像學習型組織早期的實驗一樣,那時候的飛機

飛行很不可靠,而且也沒有達到經濟效益的適當規(guī)模。

   DC—3是歷史上第一次融合了五項重要的技術而形成的一部成功飛行器。它們是:

可變間距螺旋槳、伸縮起落架、一種質輕鑄造而成的機體構造、輻射狀氣冷式引擎和擺

動副翼。要成功飛行,五項缺一不可。早一年推出的波音247,便是因為少了擺動副翼,

起飛與著陸都不穩(wěn)定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

 

    今天,在學習型組織的領域里,也有五項新技術正逐漸匯聚起來,使學習型組織演

變成一項創(chuàng)新。雖然,它們的發(fā)展是分開的,但都緊密相關,對學習型組織之建立,每

一項都不可或缺。我們稱這五項學習型組織的技能為五項修煉。以下,我們刻意將其中

的核心“第五項修煉”先行介紹。

    第五項修煉:系統(tǒng)思考(Systems Thinking)

    當烏云密布、天色昏暗,我們便知道快要下雨了。我們也知道在暴風雨過后,地面

的流水將滲入好幾英里以外的地下水中,明日天空又要放晴。這一切的事件雖有時空的

差距,然而事實上它們都息息相關,且每次運行的模式相同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相互影響,這

些影響通常是隱匿而不易被察覺的。惟有對整體、而不是對任何單獨部分深入地加以思

考,你才能夠了解暴風雨的系統(tǒng)。

    企業(yè)和人類其他活動,也是一種“系統(tǒng)”,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,

彼此影響著,這種影響往往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。身為群體中的一小部分,置身

其中而想要看清整體變化,更是加倍的困難。我們因而傾向于將焦點放在系統(tǒng)中某一片

段,但總想不通為什么有些最根本的問題似乎從來得不到解決。經過五十年的發(fā)展,系

統(tǒng)思考已發(fā)展出一套思考的架構,它既具備完整的知識體系,也擁有實用的工具,可幫

助我們認清整個變化形態(tài),并了解應如何有效地掌握變化,開創(chuàng)新局。

    雖然工具是新的,系統(tǒng)思考的基本觀念卻是非常淺顯的。我們的實驗顯示,小孩子

學習系統(tǒng)思考時非常迅速。

 

          第一項修煉:自我超越(Personal Mastery)

 

    “自我超越”的修煉是學習不斷厘清并加深個人的真正愿望,集中精力,培養(yǎng)耐心,

并客觀地觀察現實。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。精熟“自我超越”的人,能夠不斷實

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愿望,他們對生命的態(tài)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,全

心投入、不斷創(chuàng)造和超越,是一種真正的終身“學習”。組織整體對于學習的意愿與能

力,植基于個別成員對于學習的意愿與能力。此項修煉兼容并蓄了東方和西方的精神傳

統(tǒng)。

    遺憾的是,幾乎沒有任何組織鼓勵他們的成員以這種方式成長。這個領域是一片龐

大而尚未開發(fā)的處女地。漢諾瓦公司的歐白恩說:“企業(yè)的員工多半聰明、受過良好的

教育、充滿活力、全心全力渴望出人頭地。但他們到了三十多歲時,通常只有少數平步

青云,其余大多數人都失掉了開始時所有的企圖心、使命感與興奮感,對于工作,他們

只投入些許精力,心靈幾乎完全不在工作上。”這種組織設計所造成的個人生涯是多么

可悲!

   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,就個人而言,也只有少數的成年人努力發(fā)展本身,超越自我。

當你詢問成年人的愿望是什么,通常他們首先提到較負面的、想要除掉的人或事。例如

他們說:“我想要我的岳母搬走”,或“我想要徹底治好背痛”。然而自我超越的修煉

壩,是以厘清對我們真心向往的事情為起點,讓我們?yōu)樽约旱淖罡咴竿睢?/span>

    這里,最有趣的部分是: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關系、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

承諾,以及由一群“學習者”組成的企業(yè)所特有的精神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第二項修煉:改善心智模式

             (Improving Mental Models)

 

    “心智模式”是根深蒂固于心中,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,以及如何采取行動

的許多假設、成見,或甚至圖象、印象。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,以及它對

行為的影響。例如,對于常說笑話的人,我們可能認為他樂觀豁達;對于不修邊幅的人,

我們可能覺得他不在乎別人的想法。在管理的許多決策模式中,決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

以做,也常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。如果你無法掌握市場的契機和推行組織中的興

革,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心中隱藏的、強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抵觸。

    殼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了解加速組織學習好處的大企業(yè),他們發(fā)現隱藏的心智模式

影響既深且廣,尤其是當它成為共有的心智模式時。殼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過

1970和八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巨大沖擊,主要歸功于學習如何浮現管理者的心智模式,并

加以改善。(在七十年代初期,殼牌石油在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敬陪末座;到八十年代

末,它已經成了最強的一家)。最近剛由殼牌石油公司退休的企畫主任德格說:“要在

變動的企業(yè)環(huán)境中持續(xù)調適與成長,有賴組織化的學習,這是管理團體改變對公司、市

場與競爭者的共有心智模式的過程。因此我們把企畫看成學習,而把公司整體企畫看作

組織化的學習。”

    把鏡子轉向自己,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;借此,我們學習發(fā)掘內心世界的圖象,

使這些圖象浮上表面,并嚴加審視。它還包活進行一種有學習效果的、兼顧質疑與表達

的交談能力——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并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第三項修煉:建立并同愿景

              (Building Shared Vision)

 

    如果有任何一項領導的理念,幾千年來一直能在組織中鼓舞人心,那就是擁有_種

能夠凝聚、并堅持實現共同的愿景的能力。一個缺少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、價值觀與使

命的組織,必定難成大器。IBM公司以“服務”,拍立得公司以“立即攝影”;福特汽

車公司以“提供大眾公共運輸”;蘋果電腦公司以“提供大眾強大的計算能力”為組織

共同努力的最高鵠的。這些組織都在設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。

    有了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,大家會努力學習、追求卓越,不是因為他們被要求這樣

做,而是因為衷心想要如此。但是許多領導者從未嘗試將個人的愿景,轉化為能夠鼓舞

組織的共同愿景。共同的愿景也常以一個偉大的領袖為中心,或激發(fā)自一件共同的危機。

但是,如果有選擇的余地,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追求更高的目標,而并非只暫時解決危機。

組織所缺少的,是將個人的愿景整合為共同愿景的修煉——注意我指的不是一本按部執(zhí)

行的手冊,而是一套引導學習的原則。

    共同愿景的整合,涉及發(fā)掘共有“未來景象”的技術,它幫助組織培養(yǎng)成員主動而

真誠地奉獻和投入,而非被動的遵從。領導者在精熟此項修煉的過程中,會得到同樣的

教訓:一味試圖主導共同愿景(無論多么的有善意)會產生反效果。

 

           第四項修煉:團體學習(Teaml,Learing)

 

    在一個管理團體中,大家都認真參與,每個人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,何以集體

的智商只有六十二?團體學習的修煉即在處理這種困境。然而我們知道團體確實能夠共

同學習;在運動、表演藝術、科學界,甚至企業(yè)中,有不少驚人的實例顯示,團體的集

體智慧高干個人智慧,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。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,不僅

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,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。

    團體學習的修煉從“深度匯談”(dialogue)開始。“深度匯談”是一個團體的所

有成員,攤出心中的假設,而進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。希臘文中“深度匯談”(dia

-logos)指在群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,以發(fā)現遠較個人深入的見解。有趣的是,“深

度匯談”在許多“原始”文化中仍然保存,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,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則

幾乎已完全喪失。今天,人們重新發(fā)現“深度匯談”的原理與技巧,并使它更適合現代

的需要。(“深度匯談”與我們熟知的?討論”或“對話”不同,我們在第十二章會詳

加介紹。)

    “深度匯談”的修煉也包括學習找出有礙學習的互動模式。例如“自我防衛(wèi)”的模

式往往根植于團體的互動中,若未察覺,則會妨礙組織學習。如果能以有創(chuàng)造性的方式

察覺它,并使其浮現,學習的速度便能大增。

    團體學習之所以非常重要,是因為在現代組織中,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體而不是個

人。除非團體能夠學習,組織便也無法學習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日新又新,不斷創(chuàng)造未來

 

    學習型組織很像飛機或電腦等工程上的一項創(chuàng)新,而五項修煉便是這項創(chuàng)新工程中

缺一不可的技術。“修煉”(discipline)的境界并非靠強制力量或威逼利誘以致,而

是必須精通整套理論、技巧,進而付諸實行。每習得一項修煉,便更向學習型組織的理

想跨進一步。它跟藝術、工程等任何其他的修煉一樣,有些人學得比較快,有些人較慢,

但是任何人都能夠透過演練而熟能生巧。

    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。你永遠不能說:“我們已經是一個學習型組織”,學得愈

多,愈覺察到自己的無知。因而,一家公司不可能達到永恒的卓越,它必須不斷學習,

以求精進。

    組織能夠從專精獲得好處,這完全不是一項新的想法。但是這五項修煉的專精不同

于其他較為人熟知的管理專精(例如會計、財務管理等),它們是內在的修煉,每一項

修煉都跟團體如何思考、互動和共同學習息息相關。在這種意義上,它們比傳統(tǒng)的管理

專精更像藝術的專精。以往人類從未透過整合新的修煉方法,去建構組織、增強組織革

新與創(chuàng)造的能力,并設計政策與結構。這或許是為什么有太多的企業(yè)只是風光一時,然

后悄然回到平庸的行列之中。

    精通一項修煉絕不止于模仿某個模范。一些所謂業(yè)界領袖的做法,常被視為新的管

理模式而被大加模仿。然而,這樣做弊多于利,這只會誤導組織,掉入片斷仿效與盲目

追隨的陷阱而已。

    五項科技技術的匯集創(chuàng)造了DC—3,商業(yè)航空于焉開始。但是DC—3不是過程的結束,

而是一個新興工業(yè)的先驅。同樣的,五項修煉的融合,不是以締造一個學習型組織為最

終目的,而是引導出一個實驗與進步的新觀念,使組織日新又新、不斷創(chuàng)造未來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  五項修煉的整合

 

    融合五項修煉對成就學習型組織是非常重要的,然而這是一件充滿挑戰(zhàn)的工作,因

為要整合出一項新工具,比單純個別應用這些工具難多了。但同時,這樣做所得到的回

報是無可衡量的。

    這是為什么系統(tǒng)思考是以上所提修煉中的第五項,它是整合其他各項修煉成一體的

理論與實務,防上組織在真正實踐時,將各項修煉列為互不相干的名目或一時流行的風

尚。少了系統(tǒng)思考,就無法探究各項修煉之間如何互動。系統(tǒng)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煉,

并不斷地提醒我們:融合整體能得到大于各部分加總的效力。

    譬如,如果缺少系統(tǒng)思考,我們的愿景將止于對未來不著邊際的描述,而對各方力

量如何整合運用,缺乏深刻的理解;這是為什么許多在近年搶搭“愿景列車”的企業(yè),

發(fā)覺單有高唱入云的美景無法扭轉實際命運。片段思考常使人們衷心相信愿望終將實現,

卻無法幫助我們探究隱藏在它背后的系統(tǒng)結構運作的巨大力量。

    但是“系統(tǒng)思考”也需要有“建立共同愿景”、“改善心智模式”、“團體學習”

與“自我超越”四項修煉來發(fā)揮它的潛力。“建立共同愿景’‘培養(yǎng)成員對團體的長期

承諾。“改善心智模式”專注于以開放的方式,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,“團體學習”

是發(fā)展團體力量,使團體力是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。“自我超越”則是不斷反照個

人對周遭影響的一面鏡子;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煉,人們將陷入“壓力一反應”式的結構

困境。

    最后,系統(tǒng)思考可以使我們了解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以一種新的方式

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世界:一種心靈的轉變,從將自己看作與世界分開,轉變

為與世界連結;從將問題看作是由“外面”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,轉變?yōu)榭吹阶约旱男?/span>

動如何造成問題。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促使人們不斷發(fā)現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處境,以及

如何能夠加以改變的地方。如同阿基米得所說的:“給我一根夠長的杠桿,我單手便可

以移動這個世界。”

 

            學習型組織的真諦:活出生命的意義

 

    許多人被問起,作為偉大團體一分子的經驗是什么時,最引人深思的回答是:覺得

自己屬于一個比自我強大的事物的感覺,也就是大伙兒心手相連,共創(chuàng)未來的那種經驗。

對他們來說,作為真正偉大團體一分子的體驗,是他們一生中最突出、生命力完全發(fā)揮

的一段歲月。有些人竟其余生,希望尋求重溫此種經歷。

    在過去數百年來的西方文化中,有一個字很少被使用,但卻可表達學習型組織的精

神,這個字是metanoia,意思是心靈的轉變。這十多年來在輔導企業(yè)時,我們私底下原

先是用metanoicorganization來形容學習型組織的。希臘文這個字的意思是心靈意念

的根本改變,一種“超覺”的經驗。在早期基督徒的傳統(tǒng)中,這個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覺

知至高無上的、屬于上帝的事物。在夭主教的經論中,這個字被翻譯成“體悟生命的真

義”。

    堂握metanoia的意義,等于掌握“學習”的更深層的意義,因為學習也包括心靈的

根本轉變或運作。然而學習在目前的用法上已經失去了它的核心意義。在日常用語上,

學習已經變成吸收知識,或者是獲得信息,然而這和真正的學習還有好大一段距離。

    真正的學習,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。透過學習,我們重新創(chuàng)造自我。

透過學習,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,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系,以

及擴展創(chuàng)造未來的能量。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。

    這就是學習型組織的真諦。對這樣的組織而言,單是適應與生存是不能滿足它的。

組織為適應與生存而學習,雖然是基本而必要的,但必須與開創(chuàng)性的學習結合起來,才

能讓大家在組織內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義。

    目前,有些組織已扮演拓荒先鋒的角色,朝這條路上走去。但學習型組織的領域,

仍然大部分有待開墾。我衷心地期望這本書能加快開墾的速度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  將理論付諸實踐

 

    五項修煉的發(fā)明匯集無數人實驗、研究以及分析所得的成果。過去幾年來,我在所

有的修煉上下苦功,在其理論架構上去蕪存青,并推動合作研究,將它們推廣到世界各

地的企業(yè)。

   1970年,當我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生時,我已有如下的深切體認:人類目前所

面臨的大多數問題,是因為無法處理周遭日益復雜的系統(tǒng)所致。直到現在,我仍抱持此

一觀點。軍備競賽、環(huán)境危機、國際毒品交易、未開發(fā)國家的貧困,以及美國多年來的

預算赤字與貿易逆差,在在都證實人類的問題變得愈來愈復雜,且息息相關。記得剛進

麻省理工學院不久,我便被佛睿思特(Jay Forrester)的研究工作所吸引。他是一位

電腦的先驅,后來轉而發(fā)展他稱之為“系統(tǒng)動力學”(system dynamics)的領域。佛

睿恩特認為,許多嚴重的公共問題,從都市的日益惡化到全球生態(tài)的威脅,都肇因于原

先立意甚佳的政策。這些問題其實是處在一種復雜的系統(tǒng)中;這類系統(tǒng)會誘使政策的制

訂者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時,誤將重點放在治療問題的癥狀,而非根本病因。這樣雖然

能夠產生短期的效益,但就長期而言,病因惡化,藥也不得不愈下愈重,造成更嚴重的

問題。

    我開始攻讀博士時,對于企業(yè)管理毫無興趣。我總覺得,解決重大問題必須靠政府

的公共部門。但當有些企業(yè)界領袖夾麻省理工學習系統(tǒng)思考時,我才發(fā)覺他們都是富于

思想的人,且已洞察出一般流行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問題。他們致力于建立新型的組織

——分權、打破科層的組織、注重員工的福拉與成長,并能兼顧公司利潤。目前已有些

人以自由和責任作為核心價值觀,發(fā)展出全新的企業(yè)經營理念,還有些人設計出創(chuàng)新型

的組織。這些企業(yè)擁有公共部門所欠缺的實驗與創(chuàng)新能力。漸漸的,我體認到為什么在

一個開放的社會中,企業(yè)是創(chuàng)新之所在,他們有公共部門所缺乏的實驗和創(chuàng)新的自由。

而且大多數企業(yè)的實驗與創(chuàng)新,基本上都要接受市場嚴格的考驗,方得以保存。

    至于為什么他們對系統(tǒng)思考感到興趣?有些是因為在嘗試過五花八門的管理新論之

后,卻未見真正的成效。例如為了加強團體精神,同仁一起急流泛舟,但是回到公司后,

那些對于企業(yè)問題根深蒂固的想法與歧見,卻仍然絲毫未變。有些則是受困于長久以來

組織中一些令人倍感無奈的現象。例如,發(fā)生危機的時候,人人團結在一起,等到情形

有所改善,就又渙散如昔。又如有些企業(yè)在開始時快速成長、興旺成功,而且盡其所能

善待顧客與員工,隨后情況卻急轉直下,陷入某種無止境的惡性循環(huán)中,愈救愈糟。還

有一些則是相當令人困惑的現象,譬如企業(yè)內某個部門所做的決策,結果使整個企業(yè)產

生大風暴。然而,系統(tǒng)思考卻能幫助我們認清這些難題真正的癥結所在。

    漸漸的,人們開始相信系統(tǒng)思考這項工具確實能夠使企業(yè)改觀。但在輔導不同企業(yè)

的經驗中,我發(fā)現只有系統(tǒng)思考這項工具還不夠,另外需要培養(yǎng)出新的領導者來執(zhí)行及

運用它,才能發(fā)揮系統(tǒng)思考的巨大功效。對于如何培養(yǎng)這種新的領導者,在七十年代中

期,才開始有初步的想法。現在在我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,經由三位企業(yè)的領導

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,這個構想正逐漸具體化:他們是漢諾瓦保險公司的總裁歐白恩,

赫門米勒家具公司的總裁賽蒙,與類比元件公司(Analog Devices)的總裁史塔達

(Ray Stata)。他們三人參加我們的研究計劃已有好幾年,他們的公司在企業(yè)界都極

具創(chuàng)新性與影響力。目前加入研究工作的還有蘋果電腦公司、福特汽車公司、拍立得公

司、殼牌石油公司,以及全美房地產公司(TrammellCrow)的許多領導者。

 

                 給所有的學習者

 

    過去十一年來,我也在創(chuàng)新顧問公司(InnovationAssodates)發(fā)展與王持“領導

與超越”(Leadershipand Mastery)研習營,把麻省理工學院所發(fā)展出的幾項修煉,

結合創(chuàng)新顧問公司所發(fā)展出的建立共同愿景與自我超越兩項修煉,推介給各行各業(yè)的人

士。已經有4000名以上的管理者參加過此一研習營。開始的時候,我們將焦點放在公司

高級主管身上,但是很快就發(fā)現系統(tǒng)思考、自我超越、共同愿景這些基本修煉,對教師、

公共行政人員、學生及為人父母者都有用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可以扮演領導者的重要角

色,都可應用所習得的修煉,去發(fā)展所置身組織創(chuàng)造未來的潛能。大家一致的體認是,

要發(fā)展自己和組織的能力,必須要經由真正的學習。

    這本書是為所有的學習者而寫的,特別是那些對共同學習的藝術與實務感到興趣的

人。

    對管理者來說,這一本書應當有助于認清,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不是一種神妙和高不

可及的藝術,而是有其具體可行的做法、技巧,與經由不斷修煉便能熟能生巧的一種藝

術。